【健康科普】国宝都嫌热,夏季如何防暑?

入伏防暑
明天就是初伏了,自7月份以来,全国“火力全开”。多地气温一度超过40度,陆续发布红色高温预警。

如此高温天气下,中暑现象屡见不鲜。
中暑是怎么出现的?常见中暑症状有哪些?怎样预防中暑呢?
01
中暑是怎么出现的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体温是怎么调节的:
•在我们皮肤分布着温度感受器,当感知外界温度变化时,就会向大脑传递信号,体温调节中枢影响产热或散热组织作出反应;
•评价外界温度高低得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体的体温调定点,现在认为正常情况下是 37℃。
•当外界温度升高,体表温度 > 37℃,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降低产热活动,比如肌肉的战栗;而增加散热活动,比如扩张皮肤血管、流汗;也会改变行为,比如少穿点衣服。
•当外界温度降低,体表温度 < 37℃,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增加产热活动,比如寒颤;而减少散热活动,比如收缩皮肤血管、收缩汗孔(鸡皮疙瘩);也有行为改变,比如跺脚,多穿衣服;多说几句,此时由于血管收缩,末梢(手、脚)来的动脉血也少了,动脉血会带来热量,所以更容易出现手脚更怕冷。
如果当我们身体需要更高的体温,比如抵御病原体入侵时,大脑就会将「调定点」上移,比如到 38、39℃,以方便免疫系统活动,这就是调定点「重调定」下出现的「发热(发烧)」,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工作表现。
虽然中暑的人也表现为体温升高,但中暑不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工作表现,而是它罢工的表现。
当我们暴露于高温环境,体温调节中枢就如前所述,降低产热活动,比如肌肉的战栗;而增加散热活动,比如扩张皮肤血管、流汗;也会改变行为,比如少穿点衣服。
但暴露时间过长,体温调节中枢超负荷运转,宕机了、罢工了,于是中暑就出现了:
•体温降不下去→脑袋也处于高温环境→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之前努力降温,流了太多汗→脱水、电解质丢失过多
• ......
02
冬天会出现「中暑」吗?

一名30多岁的训练有素的男性跑步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前10米处突然晕倒,当时的气温为6-9.5摄氏度。在医疗帐篷里,他的病情持续恶化,心率不稳定,呼吸困难。在当地急诊室,他的直肠(核心)温度测量为40.7摄氏度,远远高于运动性中暑的阈值,而且他的心脏、肾脏、肝脏和凝血系统都受到了热损伤。
经过剧烈冷却后,跑步者的核心温度恢复正常,器官损伤最终得以逆转。五天后他就可以出院了,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直到六个月后才恢复正常跑步。
“为什么在一个凉爽、晴朗的早晨,一个运动半袖衫和短裤的跑步者会经历近乎致命的中暑?”。
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赛跑者在比赛前一周因喉咙痛而生病,比赛当天仍在恢复中。这种疾病“可能是改变他身体热量损失的因素”;
在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为了寻找一个快速的排位时间,在最后16公里的比赛中,他被一个“新”的跑步者调整了速度。这种外部压力可能让他超越了身体对热应激的自然保护反应——放慢或完全停止。
研究人员总结道,关键的学习点是:
• 医疗队应该始终考虑到一个晕倒的运动员中暑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即使在凉爽的条件下也要检查直肠温度;
• 跑步者不应该在生病时拼命跑,甚至根本不应该跑;
• 运动员不舒服的时候要避免户外竞速比赛。因为在竞速过程中,运动员在感觉不舒服时不会放慢速度;
• 与“伙伴”一起跑步可以让跑步者互相观察对方是否有中暑的迹象。
03
常见中暑症状

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前通常会有中暑先兆,中暑后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 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是指在高温场所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① 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② 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主。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③ 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04
如何预防中暑?

1. 做好防晒工作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2. 及时补充水分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普通人建议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3. 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天气热起来后,很多人选择窝在家里吹空调。如果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室内外温差太大了,人不容易适应,所以在出门的时候会更加容易中暑。室内开空调一般是不能打开窗户的,空气不流通,汗液很难蒸发,我们的身体不容易散热,更加容易中暑。建议室内空调温度26度左右。
4.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5. 常备防暑降温药品
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如发现有人中暑,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抢救和治疗。
1. 立即将患者移到阴凉安静的地方,平卧休息。
2. 松开衣服,采取降温通风措施,帮助散热。
3. 及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4. 服用解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解暑片或涂清凉油。有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服用中药藿香正气水等。
5. 严重的中暑病人,经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配图:
www.pexels.com & pixabay.com & 微博
参考资料:
-
https://www.peakendurancesport.com/endurance-training/environmental-training/heat-stroke-cold/
-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1-2002)
-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