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还好吗? | 世界护胃日

首页    节日及纪念日    胃,还好吗? | 世界护胃日

国际护胃日

又称国际养胃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

并且正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

 

 

国家癌症中心基于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最新数据,在JNCC上发布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中显示,2022年中国胃癌的新发人数约35.87万人,死亡人数约26.04万人。

中国全癌种发病及死亡人数 | JNCC

《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受访人群中,94%曾有过胃部不适症状,73%曾确诊胃部或消化道疾病。

 

 

 

 

常见胃病有哪些症状?

如何正确应对?

 

 

常见胃病症状对照表如下:

 

1. 胃炎(急性/慢性)

典型症状:

○ 上腹隐痛或灼痛(餐后或空腹时加重)。

○ 恶心、嗳气(打嗝)、反酸、食欲减退。

○ 急性胃炎可能伴随呕吐、黑便(出血时)。

发病规律:

慢性胃炎症状反复,迁延不愈;急性胃炎起病急,病程短。

 

2. 胃溃疡

典型症状:

○ 上腹规律性疼痛(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缓解)。

○ 疼痛性质多样(钝痛、胀痛、灼痛或饥饿样不适)。

○ 可能伴反酸、嗳气、恶心。

发病规律:

疼痛与进食相关,胃溃疡多在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空腹时加重)。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典型症状:

○ 烧心:胸骨后或上腹部灼热感,常在餐后、平卧或弯腰时加重。

○ 反酸:酸性内容物反流至口腔。

发病规律:

平卧或夜间症状加重,站立或活动后缓解。

 

4. 功能性消化不良

典型症状:

○ 上腹饱胀、早饱感(进食少量即觉饱胀)、嗳气。

○ 可能伴食欲不振、恶心,但无体重明显下降。

伴随表现:

○ 症状与情绪压力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需胃镜排除其他疾病)。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典型症状:

○ 上腹痛、胀气、恶心、口臭。

○ 部分感染者无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胃炎、溃疡甚至胃癌。

伴随表现:

○ 家族聚集性感染,与胃癌风险相关(需结合胃镜或尿素呼气试验确诊)。

 

6. 胃癌(高危信号)

典型症状:

○ 上腹持续隐痛、胀痛,进食后加重。

○ 食欲减退、体重骤降、黑便或呕血。

伴随表现:

○ 贫血、乏力、吞咽困难(进展期可能触及腹部肿块)。

发病规律:

中老年人多见,高风险人群(如Hp感染者、长期高盐饮食者)需警惕。

如果出现上文对应症状,除高危信号需要尽早诊断之外,可以参考以下方案应对:

 

1. 记录症状日记

○ 记录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如餐后、饮酒后)、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反酸、黑便)。

 

2. 调整生活习惯

○ 暂时避免辛辣、油腻、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 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或空腹过久。

 

3. 何时需做检查

○ 症状持续超过2周、反复发作或加重。

○ 高风险人群(如年龄≥40岁、Hp阳性、胃癌家族史)建议胃镜筛查。胃镜检查是诊断癌前病变和胃癌的最有效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进行活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

 

 

 

 

 

相比出现胃病后的应对

避免胃病发生

才是最好的选择

 

 

预防胃病,建议参考以下几点:

 

一、饮食管理

1. 三餐规律与结构

○ 定时定量:早餐7-9点,午餐12-13点,晚餐18-19点,避免两餐间隔超过5小时。 

○ 营养搭配:每餐包含优质蛋白(鱼、豆腐)、膳食纤维(绿叶菜)、低GI碳水(燕麦、糙米),如早餐可选鸡蛋+小米南瓜粥+焯菠菜。

 

2. 护胃食物清单

○ 山药:含黏蛋白,促进胃黏膜修复(清蒸或炖汤)。

○ 猴头菇: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可搭配鸡肉煲汤。

○ 秋葵:果胶保护胃壁,凉拌或快炒保留营养。

○ 发酵食品:无糖酸奶(益生菌调节肠道)、纳豆(含维生素K₂)。

○ 禁忌: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加工肉制品(亚硝酸盐风险)。

 

3. 进食行为优化

○ 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30次,减少胃研磨负担。

○ 餐后姿势:饭后静坐15分钟,避免弯腰或平躺(防反流)。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作息与睡眠

○ 22:30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胃黏膜夜间修复高峰期)。

○ 熬夜补救:若被迫熬夜,次日午休≤30分钟,避免打乱生物钟。

 

2. 压力与情绪管理

○ 呼吸训练: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日3次。

○ 运动调节:瑜伽(猫牛式促进胃肠蠕动)、快走(每周150分钟)。 

 

3. 戒断伤胃习惯

○ 烟酒控制:吸烟使胃癌风险增2倍,酒精是一级致癌物,所以建议戒烟戒酒。如果实在无法戒酒,要尽力做到酒精日摄入≤15g(约红酒120ml)。

○ 药物规范:非必要避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伤胃黏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孕妇:少食多餐,避免生冷食物。

○ 老年人:食物软烂易消化,警惕萎缩性胃炎。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结合自身情况调整饮食。

 

养胃的核心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避免“突击式护胃”。若已有胃病(如胃炎、胃溃疡),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调理。国际养胃日不仅是提醒,更是行动的开始! 

 

 

 

 

配图:千图网

引用:

1.《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 | JNCC》

2.《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

 

- END -

 

2025年4月9日
浏览量:0
收藏

行业大事实时更新

惠医新闻报道

JOUR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