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斑块:血管里的隐形炸弹

首页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斑块:血管里的隐形炸弹

中风、心梗、冠心病……这些心脏疾病的背后,经常有同一个幕后黑手——“血管斑块”

 

《美年健康2023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显示:40岁及以后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迅速上升

2023年不同年龄、性别体检者的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

那么,什么是血管斑块?哪些是导致血管斑块的高危因素?血管斑块初期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血管斑块?

 

 
 
 
 

01

什么是血管斑块?

 

 

 

血管斑块是动脉血管内壁因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等形成的异常隆起结构,主要由胆固醇、钙盐、纤维组织等组成,可导致血管狭窄或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风)的核心诱因。

血管斑块一般通过以下过程形成:

 

① 形成基础动脉内皮受损后,脂质(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入血管壁沉积。

 

② 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触发纤维组织增生。

 

③ 结构演变:逐渐形成由脂质核心、纤维帽构成的斑块,可能伴随钙化。

 

④ 病理影响:

● 稳定斑块:纤维帽厚,进展缓慢但可能造成慢性狭窄。

● 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易破裂,引发血栓导致急性血管闭塞。

 

02

哪些是导致血管斑块的高危因素?

 

 

 

以下是一些血管斑块形成的常见高危因素:

 

1. 不可控因素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发生老化,弹性下降,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减弱。同时,身体的代谢功能也会逐渐减退,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血管斑块的形成风险明显增加。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史,那么个体患血管斑块相关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 性别因素:多项研究数据显示,男性血管斑块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除行为习惯之外,激素以及代谢特征也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原因。

指标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斑块影响

LDL-C水平

更易升高(均值3.4mmol/L)

绝经前均值2.8mmol/L

每升高1mmol/L,男性斑块风险增加2.1倍

脂肪分布

内脏脂肪堆积(腰臀比>0.9)

皮下脂肪为主(腰臀比<0.85)

内脏脂肪释放IL-6等促炎因子

胰岛素抵抗

更早出现(40岁后)

多始于绝经后

男性糖尿病合并斑块风险是女性1.5倍

2. 可控因素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这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进而促进斑块的形成。

 

○ 高血脂: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 - C)水平升高,会携带更多的胆固醇进入血管内膜下,被氧化后引发炎症反应,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脂肪条纹,逐渐发展为斑块。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还可通过非酶糖基化作用影响胶原蛋白等物质,使血管壁弹性降低,促进斑块形成。

 

○ 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还会降低 HDL - C 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管斑块的形成。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体内脂肪堆积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血管斑块形成的风险。

 

○ 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进而引起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同时,运动不足还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内皮细胞的功能,不利于维持血管的健康状态。

 

○ 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使血脂、血糖等代谢发生紊乱,增加了血管斑块形成的可能性。

 

○ 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体内脂肪和糖分堆积,引起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问题,进而促进血管斑块的形成。

 

 

03

血管斑块初期有哪些表现?

 

 

 

血管斑块初期(无症状期或轻度狭窄阶段)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类:

 

1. 血流动力学异常信号

 

○ 晨起头晕/头痛

表现:睡醒后持续性头部昏沉(持续30分钟以上),尤其伴随后颈部紧绷感,发生率约35%。

机制:夜间血流缓慢导致斑块周围微血栓形成,晨起活动后血流加速引发短暂脑供血不足。

 

○ 间歇性肢体麻木

特征:单侧手臂/腿部偶发麻木,多与久坐或寒冷刺激相关,活动后缓解(颈动脉斑块早期患者中发生率28%)。

 

2. 代谢紊乱相关征兆

 

○ 异常疲劳感

特点:无明显诱因的午后倦怠,常规休息无法缓解(与斑块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相关)。

数据: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颈动脉IMT增厚(≥0.9mm)患者中,72%存在线粒体供能异常。

 

○ 餐后心悸

典型表现:进食高脂饮食后1小时内出现心慌,伴随轻微胸闷(冠状动脉微小斑块影响血流储备)。

 

3. 早期功能检测异常

 

检测指标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颈动脉IMT(超声)

≥0.9mm

动脉硬化最早可识别标志(早于斑块形成)

踝肱指数(ABI)

0.91-0.99

下肢动脉弹性下降早期预警

内皮功能检测(FMD)

血管扩张率<6%

血管内皮损伤直接证据

 

4. 易被忽视的隐匿表现

 

○ 夜间多梦/睡眠质量下降

关联性:斑块导致的脑血流波动影响睡眠中枢,多梦发生率较健康人群高40%(2024年哈佛医学院睡眠研究)。

 

○ 运动耐力下降

案例:50岁男性慢跑时出现小腿酸胀(原可轻松完成5公里),检查发现股动脉斑块致血流减少20%。

 

重要提示

 
 
 
 

初期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测。若出现上述2项及以上表现,应及时完善高分辨MRI或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敏感性较常规检查提升60%)。

 

04

如何预防血管斑块?

 

 

 

1. 控制核心危险因素

 

○ 血脂管理: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LDL-C需<1.8mmol/L,极高危者(已有斑块)应<1.4mmol/L。

 

○ 血压管理:<130/80mmHg。

 

○ 血糖管理:糖化血红蛋白(HbA1c)<7%,餐后血糖峰值<10mmol/L。

 

○ 体重管理:可参考文章《减“重”护健康:中国慢病防控关键战》

 

注:已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遵医嘱控制

 

2. 生活方式干预

 

方向

建议措施

科学依据

饮食优化

每日摄入深海鱼(Ω-3脂肪酸)100g、坚果30g、膳食纤维30g,红肉≤50g/日,盐<5g/日

地中海饮食可使斑块逆转率提升15%

运动强化

每周5次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40分钟,心率达(220-年龄)×70%

运动者颈动脉IMT增厚速度降低40%

彻底戒烟

戒烟1年心血管风险降50%,电子烟同样需禁止(尼古丁损伤内皮)

吸烟者斑块破裂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

睡眠调节

保证7-8小时深度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升高IL-6等炎症因子)

睡眠障碍者斑块年增速加快0.1mm³

 

3. 高危人群筛查

 

○ 必查项目

颈动脉超声:40岁以上人群每年1次,检测IMT及斑块稳定性(检出率>90%)。

冠状动脉CTA:糖尿病/家族史者每2年1次,评估冠脉狭窄程度。

 

○ 血液指标监测

脂蛋白(a):目标<30mg/dL,遗传性高危标志物。

超敏C反应蛋白:维持<2mg/L,反映血管炎症活跃度。

 

行动建议

Action Suggestions

 

从30岁起建立血管健康档案,重点关注血压/血脂/血糖“三高”控制。若检出斑块,需每3-6个月复查超声及LDL-C,必要时启动强化降脂方案(请遵医嘱)。

 

 

 

配图:千图网 & 包图网

参考材料:

1.《美年健康2023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

2.《中国卒中杂志》

 

- END -

 

2025年4月25日
浏览量:0
收藏

行业大事实时更新

惠医新闻报道

JOUR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