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怎么吃药,也得学?

首页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怎么吃药,也得学?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读者会纳闷——“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吃药需要别人教吗?”

#一女子掰开吃药竟致昏迷# | 新浪微博

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吃药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误区,以下我们列举一些常见误区。

 

 
 
 
 

01

中西药乱叠加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中药和中成药都是生物或提取物,不含西药成分。

 

特别是OTC类药物,此类药物不用开具处方,一些人就觉得可以随意搭配叠加使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最常见的OTC类药品感冒灵冲剂而言,成份里就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感冒灵冲剂成分表

如果和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含有此类物质的药品共同使用,就可能造成药物过量,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男子感冒灵退烧药一起吃导致肝衰竭#  | 新浪微博

所以联合用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不要天真的认为“吃的药种类越多,病好的越快”

 

02

“每日三次”的误解

 

 

 

不乱叠加的话,按照说明书用药总没错了吧?但实际上很多人对说明书也有误解。

 

例如,“每日三次”是处方中最常见的用法指导,然而,许多人错误地将“三次”等同于早、中、晚三餐时间,这种误解可能会显著降低药物治疗的效果。

 

临床上给药常以药物的半衰期来作为用药间隔时间长短的主要参考依据,半衰期长的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可长些,半衰期短的说明它在体内消除的快,给药的间隔时间就可短些。

 

消除快的药物如给药间隔时间太长,会引起血药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消除慢的要如果给药过于频繁,往往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因而就有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每日四次、顿服等用法。所以每日三次代表服药间隔时间为8小时。如果按照大多数家庭的三餐时间——早上7:00、中午12:00、19:00服用,实际的服药间隔为5小时、7小时及12小时,这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所需的8小时间隔要求并不吻合。更有甚者,将好几天的药量集中服用,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男子发烧2天吃8颗布洛芬致肾脏受损# | 新浪微博

除了“每日三次”之外,还有一些容易误解的服药要求,请见下表:

服药要求

正确服药时间

一日一次

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规律服用服药

一日两次

每天早晚各一次,将一天 24 小时平均分成2段,每12小时服药1次

一日三次

一般不是指准时在三餐时服药,而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3段,每8小时服药

空腹

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药

餐前

餐前15-30分钟服药

餐中

与食物同时服用,即进餐少许后服药,服药后继续用餐。

餐后

餐后15-30分钟服药,主要目的是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由于药物吸收过快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顿服

并不是指每顿饭后服药,而是将一天用量一次性服下

睡前

睡前30分钟服药

 

03

用饮料喝药的弊端

 

 

 

“把药喝肚子里就行了,用什么喝不一样?”用汤喝药的、用茶喝药的、用酒喝药的、用饮料喝药的比比皆是。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氯化钾这种明确可以用果汁送服的药品之外,大部分药品只适合白水送服。很多饮料会和药物作用产生有毒物质。除了酒+头孢=剧毒这个耳熟能详的,最容易引起问题的就是西柚汁了。

#西柚与超85种药物相冲# | 新浪微博

柚子中含西柚苷和呋喃香豆素等化学物质(西柚中含量更高),它们会显著抑制人体内肝药酶的活性;当这种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药物就无法顺利降解,使很多药物的血液浓度放大数倍,导致药物蓄积,造成药物过量甚至中毒,现已发现85种药物会与西柚“相冲”。此外,酸性饮料会加速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溶解,损伤胃黏膜,甚至导致胃黏膜出血。茶叶中的咖啡因对镇静安神类药品有对抗作用,也会降低其药效。二甲双胍与酒同时服用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吃降压药后饮酒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所以尽量避免用饮料送服药品(氯化钾等明确的除外)。

 

饮料服药有弊端,那么干吞药片不就行了?有时候干吞药片危害更大。当饮水量不足时,药物可能黏附在食管壁上,严重时会导致“药物性食管溃疡”。以多西环素为例,这种抗生素本身具有刺激性,若滞留时间过长就会开始腐蚀黏膜。平躺姿势更会延缓药物通过食管的时间,导致黏膜反复受损,最终形成溃疡。

#男子吃药只喝一口水致食管被药腐蚀#  | 新浪微博

 

所以服药的时候要尽量遵循以下几点:

 

1

足量温开水送服(常规药物需150-200ml,特殊药物例如蒙脱石散≤50ml,咀嚼片、舌下含服片等请遵照药品说明书);

 

2

服药后尽量直立或直坐,避免躺卧;

 

3

不要随意破坏药物原本结构(例如掰碎缓释片会导致药物突释,破坏肠溶胶囊包衣可能引发胃部刺激,拆分双层糖衣片会破坏酶活性比例等)。

 

04

不要迷信海外药

 

 

 

由于DIP/DRG、药品集采等医疗改革的推行,加上媒体的恶意渲染,导致很多患者对国产仿制药的抵制情绪上升,更多的人选择通过一些非正规渠道“海淘”海外购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1. 仿制药并非“洪水猛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医疗如此发达的美国,仿制药占比高达90%

 

仿制药是降低老百姓看病成本的重要方式,并不是我国独创,我国的仿制药占比相对较低。从非正规渠道海外购药,很容易购买到国外仿制药甚至假药

 

关于媒体所渲染的“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也已经过官方调查结果证明不实

医保部门、药监部门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答疑

 

2. 海外药 ≠ 安全

 

这是很多人的另一个误区,会觉得医疗发达的国家,药品安全性会相应提高。以女性熟悉的赫赫有名的日本止痛药EVE而言,含有禁药成分丙戊酰脲一些国家允许在兽药中添加此成分)。

网红止痛药EVE

丙戊酰脲是一种一酰化物,有很强的镇静效果,所以一开始人们也常用它来当安眠药吃。因为在1950-1960年间出现了很多起急性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的例子而从市场上退出。目前仅有日本允许在使用于人类药物。

 

销量如此大的EVE都可以公然使用禁药成分,对于一个没有足够医学知识的人,如何知道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海外药物对人体无害呢?

 

如果是正规医院医生建议患者使用海外原研药,则一定去正规渠道进行海外购药。以避免自己乱买药带来的金钱甚至健康损害。

 

配图: 千图网 & freepik & 新浪微博 

参考材料:

1.《药学实践杂志》

2. 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

 

- END -

 

2025年4月25日
浏览量:0
收藏

行业大事实时更新

惠医新闻报道

JOURNALISM